
一、团队起源:传播水院精彩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顺应“Z世代”青年学生的信息接收习惯与审美偏好,将主流价值观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精准送达、入脑入心,成为摆在所有高校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在此背景下,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融媒体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应运而生。2019年,学院机构改革新设立宣传统战部,统筹学院媒体宣传工作,随即于当年成立了本中心。中心是隶属于学院党委宣传统战部的校级官方媒体宣传机构,秉承“师生共建、内容为王、技术驱动、融合创新”的运营理念,由部门专业教师担任指导,广泛吸纳各学院具有新闻宣传、视觉设计、视频剪辑、文案策划等特长的大学生组成核心运营团队。中心自成立之初,便肩负着整合校园媒体资源、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创新网络思政模式、服务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重任。“水院精彩,触手可及”不仅成为融媒体中心的工作理念和口号,更是其价值追求。
经过数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心成功打造出以“水粒子”微形象为核心IP的“一横两纵三融”网络育人新模式,实现了从传统宣传模式向现代融媒传播的战略转型,成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先锋力量。2023年,《以“水粒子”微形象为载体,构建“一横两纵三融”网络育人新模式》入选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网络育人项目。
二、项目主题与核心思路:以IP化战略破题网络育人
(一)项目主题
本项目的核心主题是:以原创文化IP“水粒子”为价值纽带与形象载体,通过体系化的融媒体中心运营,构建“一横两纵三融”工作模式,全面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最终实现文化育人、网络育人的高质量发展。
(二)核心思路
中心的工作思路清晰且具有前瞻性,可概括为“一个IP引领、一套模式支撑、三大目标导向”。
1.一个IP引领:打造“水粒子”超级符号。 深刻认识到在“万物皆媒、一切皆IP”的时代,一个具有高辨识度和情感承载力的形象对于沟通青年至关重要。中心创造性设计出“水粒子”这一卡通形象,其名巧妙融合了“水利”与“学子”的双重含义,其形活泼可爱,其神则承载了“禹脉传承,厚德励志”的校训和“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使其从一个简单的标识,升华为学校精神文化的可视化象征和网络思政的“亲切代言人”。
2.一套模式支撑:构建“一横两纵三融”系统模型。 这是中心工作的顶层设计和实施框架。
“一横”:指建设覆盖广泛、协同高效的横向平台矩阵。即打通微信、微博、抖音、易班等核心平台,构建“四位一体”的新媒体传播格局,为内容分发提供广阔的阵地空间。
“两纵”:指打造专业过硬、结构合理的纵向人才队伍。一纵是以党委宣传统战部教师为核心的“指导层”,负责把方向、管大局;另一纵是以学生骨干为主体的“执行层”,负责内容生产与创新。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专兼结合”的育人梯队。
“三融”:指探索深入透彻、形式多样的融合实施路径。即推动“水粒子”IP与新媒体传播、文创产品开发、校园文化建设三大领域进行深度融合,让思政工作可触摸、可感知、可参与。
3.三大目标导向:
扩大影响力: 显著提升学校官方媒体的传播数据和品牌声量。
增强吸引力: 让思政教育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主动关注、互动与分享。
提升育人实效: 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对专业、学校、国家的认同与热爱。
二、实施办法与过程:体系化推进与精细化运营
中心将上述思路转化为扎实落地的行动,其实施过程是一个环环相扣、持续优化的系统工程。
(一)筑基固本:打造“四位一体”融媒体矩阵(“一横”)
中心并非简单开设多个账号,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有机协同的生态系统。
平台差异化定位: 明确各平台功能:微信公众号作为深度内容和权威发布的主阵地;官方微博作为即时资讯和社会热点联动的前哨;抖音号作为短视频创意和视觉化表达的秀场;易班平台作为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社区。实现内容“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分发”。
成立新媒体联盟: 2022年6月,由融媒体中心牵头,整合校内各二级学院、学生组织的媒体资源,成立学校新媒体联盟。以“水粒子”为统一标识,以《联盟章程》为制度保障,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开展联合策划,实现了从“单兵作战”到“集团军作战”的转变,汇聚了校园宣传的磅礴合力。
强化制度建设: 中心参与或主导制定了《自媒体管理办法》《新闻宣传管理办法》等系列规章,规范了稿件审核、发布流程、舆情应对机制,确保了所有平台在正确的轨道上健康运行。
(二)育才赋能:锻造“专兼结合”融媒体队伍(“两纵”)
中心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其队伍建设的做法推动网络育人成效显著。
“导师团”精准指导: 党委宣传统战部的教师团队不仅提供政治方向和宣传纪律的把握,更成为学生的“业务导师”,从选题策划、文案撰写、摄影构图到后期剪辑,进行全方位的“传帮带”。
“学生军”实战练兵: 中心面向全校招募学生记者、编辑、设计师、程序员,让他们在真实的项目中进行实战,学生的专业技能、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极大提升。中心成立“水小宣”志愿服务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调研、水文化宣讲和入户访谈,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系统化培训激励: 定期举办“新闻宣传与新媒体运营培训班”、“新媒体专题讲座”,邀请业界专家和知名校友授课。同时,开展“优秀校园媒体工作者”评选活动,极大激发了学生的荣誉感和创作热情。这支队伍不仅是工作者,更是首批被“深度教化”的对象,实现了“在育人中育己”。
(三)内容破圈:深化“水粒子+”融合创新实践(“三融”)
这是中心最具创新活力的部分,也是“水粒子”IP焕发生命力的关键。
1.“水粒子+新媒体”:让思政内容“活”起来。
主题化策划: 紧扣时代脉搏,在党的二十大、抗疫、防汛抗旱、世界水日、校庆、开学毕业季等重要节点,均推出“水粒子”系列主题产品。如《水粒子为高考学子加油!》《@水粒子,“共抗疫情,水院有我!”》等,将宏大叙事转化为微观互动。
形式多样化: 创作“水粒子”节水科普H5动画、制作“水粒子”讲述校史故事的短视频、开发“水粒子”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互动问答游戏等,让教育形式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互动”。
数据成果:学校官方“两微一抖”总阅读量攀升,多篇推文阅读量破万,互动评论热烈,粉丝活跃度显著增强。
2.“水粒子+文创”:让校园文化“实”起来。
成立“水分子实验室”: 线下设立文创实体工作室,融媒体中心的成员负责运营,将创意落地。
开发系列产品: 成功开发了“水粒子”系列表情包、虎年微信红包封面、帆布袋、笔记本、文化衫等。这些产品不仅是商品,更是流动的文化符号。
融入重大活动: 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活动中,向师生和社会公众发放“水粒子”节水宣传品数万份,将文创产品与公益宣传相结合,扩大了社会效益。
3.“水粒子+文化”:让育人品牌“立”起来。
开发校园全息系统:与四川日报全媒体视觉中心联手打造全省首个高校校园全息系统,由“水粒子”带领大家穿梭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述学校的故事和发展成就,为广大师生、校友、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互动式的手机探索校园方式。
深度融入校园环境: 在“大美水院,喜迎党的二十大”展览中设立“水粒子Family”专属展区,人气爆棚。将“水粒子”形象与校园路标、橱窗、电子屏等环境设施结合,营造无处不在的文化氛围。
赋能二级学院: 创新推出具有8个二级学院专业特色的“水粒子Family”形象,如“水电水粒子”、“测绘水粒子”等,极大地激发了各学院师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参与热情。
传承水文化: 将“水粒子”与都江堰放水节等传统文化相结合绘制插画,在水文化科普教育基地中将其作为“讲解员”,面向青少年开展科普,有效推动了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三、 主要成效与经验总结
(一)主要成效
传播力指数级增长: 官方新媒体平台影响力稳居四川省高校前列,获评2020四川教育政务新媒体优秀组织奖。中心新媒体作品分别荣获2021年四川省教育新媒体十佳案例,第40届和41届成都新闻奖专项奖。
育人覆盖面显著扩大: 各类线上线下活动参与师生从数百人级别跃升至数千人级别。每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吸引数千名师生参与;“水粒子”主题展览参观人数逾数千人,并获得来访的省教育厅、水利厅领导的高度评价。
文化认同感深度凝聚: “水粒子”成功地将抽象的校训和精神具象化,成为了师生共同的情感寄托和文化标识。调查反馈显示,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因这一亲切的IP而显著提升。
团队成果硕果累累: 中心指导学生团队在四川省大学生新媒体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2023年四川省技能大赛融媒体赛项二等奖,在其他各类数字媒体竞赛、农业创意设计大赛中获奖数十项,充分证明了其人才培养的卓越成效。
(二)经验总结
坚持价值引领,是融媒工作的“根”与“魂”。中心始终将思想政治引领放在首位,让“水粒子”每一个表情、每一句话都传递正能量,确保了融媒发展的正确方向。
坚持师生共创,是内容创新的“源”与“泉”。“教师把握方向,学生贡献创意”的模式,既保证了内容的规范性和深度,又赋予了其无限的青春活力和创新可能。
坚持IP化运营,是破圈传播的“桥”与“船”。一个成功的IP是连接组织与用户最有效的情感纽带。中心通过系统化、长线化的IP运营,打破了学校宣传的传统刻板印象。
坚持体系化建设,是持续发展的“基”与“石”。从平台、队伍到内容、机制,中心构建了一个闭环的生态系统,而非零敲碎打的战术尝试,这是其能够持续产出成果的根本保障。
四、下一步加强和改进计划
面对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学生需求的不断变化,融媒体中心计划在以下方面持续精进:
技术赋能,探索元宇宙新场景: 计划运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技术,开发“水粒子”虚拟导游、AR校园打卡点等,打造沉浸式、交互式的校园文化体验。探索发行“水粒子”数字藏品(NFT),创新文化消费模式。
深化内涵,构建“水粒子宇宙”: 为“水粒子”及其“Family”成员开发更丰富的背景故事和性格设定,甚至创作连载漫画、微动画系列片,使其从一个形象真正成长为一个有血有肉、有影响力的“虚拟偶像”,深度承载思政育人功能。
数据驱动,构建智慧融媒平台: 引入更先进的大数据分析系统,精准分析师生内容偏好和阅读习惯,实现内容的个性化推荐和传播效果的精准评估,以数据反哺内容创作,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转型。
社会链接,推动IP价值溢出: 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将“水粒子”IP与地方水利文旅项目、公益宣传活动、乡村振兴等相结合,开发更具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文创产品,从“校园IP”走向“社会IP”,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品牌美誉度。
五、结语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融媒体中心以“水粒子”这一滴水之光,映照出了新时代高校网络育人的浩瀚星辰。其成功实践深刻表明,唯有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真正读懂青年、尊重青年、融入青年,才能让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焕发出永恒的生机与活力。中心的故事,是一部关于创新、融合与成长的生动教材,为新时代高校融媒体建设与网络思政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水院经验”与“水利智慧”。